思想建设

【全国全省道德模范先进事迹】谢远泰:梦想成真的“神菇王”

作者: 时间:2022-04-14 点击数:

谢远泰,男,汉族,1957年8月生,中共党员,丰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研究所所长。

如果一个人一生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没有彷徨,没有畏惧,用毅力和智慧夯实每一个脚步,那么他一定是不平凡的。如果一个人能从闭塞贫穷的小山村起步,一路过关斩将,多次问鼎国家发明专利,那么他一定是个传奇。而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江西广昌,就有这样一位传奇式农民——谢远泰。

初心笃定勤求索潮头勇立敢为先

1957年,谢远泰出生于广昌县赤水镇天咀村。这是一个山环水抱的桃源之地,也是一个田少地薄的贫困之村。1977年夏天,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燥热的气息,高中毕业回到家乡的谢远泰,看着辛勤耕作却一贫如洗的乡亲,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乡亲们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也混不到温饱,作为回乡的知识青年,我能帮乡亲们做些什么?”他分明听见心底的洪流滚滚涌动,汇成一个声音:“改变!改变!”

天咀村山高林密,有种香菇的传统,只是技术不精,香菇品质不好,产量也不高。谢远泰毫不犹豫加入这个行业,但没人知道,他心底悄悄种下另一个梦想。也许他真的是为“菌”而生,他在这个行业里做得兴趣盎然。1979年,他来到福建三明学习香菇培育技术,随后又四处筹钱学会了木耳、平菇等30种以上菌类的培育技术。1982年,他南下广州学习香菇“段木菌种栽培”法,大大提高香菇产量。1984年,他开始琢磨用茶子壳、五节芒、稻草等植材替代木屑技术,成功解决耗材问题。1986年,他研究“大田代料栽培”法,实现了香菇大规模生产。高产优质的香菇让谢远泰和乡亲们初尝甜头,他成了村里香菇种植的领头人。

正当乡亲们准备跟着他在香菇种植业上大显身手时,谢远泰心底那颗梦想的种子已经发芽——人工培育茶树菇。茶树菇是一种野生菌,金黄、脆嫩、醇香。晒成干菇后,与肉同炖,其汤色清如茶,鲜美至极,味道远在香菇之上。可这山珍极难得,乡亲们偶然采到,往往舍不得自己吃,留着待客。那鲜美醇厚的味道是谢远泰味蕾上难以淡忘的记忆。他仿佛听到梦想拔节生长的声音:“人工种植茶树菇,就像种香菇一样!”

那时,香菇种植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而且自己这些年在香菇种植方面投入很多,天咀村香菇品质已小有名气,只要扩大生产,马上就有丰厚回报,而人工培育茶树菇,一切又要从头开始,并且前途未知。乡亲们对他“半途而废”充满疑惑。

可是要谋发展,创伟业,就要敢为人先,没有什么能阻止谢远泰探索的脚步。没有生物学知识,自己买书自学;没有实验室,改造猪圈,用石灰消毒后,就做实验;没有支持和帮助,自己一人全扛下来;面对冷嘲热讽,他一笑而过。他坚信,茶薪菇与香菇同属菌类,殊途同归,自己在香菇、木耳培育方面的经验一定能助梦想开花。

这条路,比谢远泰想象的要长要难。1992年,种下整整13年的梦想终于开花,他人工培植出了茶树菇,填补了世界人工栽培茶树菇的空白,被誉为“神菇王”。1993年,他将该品种命名为“AB六—2”特种菌,通过了江西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鉴定,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于1996年荣获“国际发明金奖”。

千回百折终不悔 筚路蓝缕风雨行

谢远泰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发明能为自己带来多大的效益,可是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带领村民致富。

“可是我们没钱买原料、又没技术,村里那条路还坑坑洼洼,即便我们种出了茶树菇,卖得出去吗?”闭塞的环境让村民充满担忧。

为解决村民后顾之忧,谢远泰自费16万元在天咀村修了一条4公里的主路,另外创办广昌食用菌开发集团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农户包技术培训、包原料供应、包产品销售,并签订合同回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食用菌市场行情大震荡,原来140元一斤的茶树菇,跌到20元一斤。

“对村民的承诺不能食言,当初答应了,就不能让村民们亏损。”谢远泰坚持按照140元的价格回收村民的茶树菇。村民生活好了,谢远泰一下子亏损了850多万元。

就在这时,一位日本客商找到谢远泰,出价100万美元购买他的专利技术。这对于谢远泰可谓雪中送炭,不仅可以弥补850多万元亏空,还能让家人不再跟着担惊受怕。但是,谢远泰拒绝了。

“要知道一旦转让了,我们就不能再用这个技术了。”一心想带领乡亲们摆脱贫穷的谢远泰,道出拒绝的理由,并决定把这项发明专利献给家乡、献给社会,惠及父老乡亲、惠及千家万户。

谢远泰的义举点燃了广昌和邻县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各县乡农户都争相学种。谢远泰的公司成为江西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培训全省各地学员1.5万人,茶树菇专业种植户有1036户,全县茶树菇种植规模达1.23亿筒,年产值8000多万元,利税2000多万,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1万人。谢远泰的公司又风生水起。

没有谁可以预料,人生会被哪个日子绑住,又会被哪个日子绊倒。

1999年10月,谢远泰正为900多名下岗职工进行种菇培训。由于过度劳累,他突发风湿性心脏病。医生劝他立即做手术,他心系900名下岗工人手上的茶树菇菇筒,迟迟不肯去动手术。他说:“心脏动手术,风险不小,我怕自己熬不过这一关,要是那样,那900多名下岗工人怎么办,找谁挣钱去?”他强忍病痛,直到培训者种出茶树菇。

2000年1月11日,谢远泰终于同意手术。住院一个月,在医生不同意出院的情况下,他坚持出院,回到他熟悉、热爱的战场。因醉心研究,2002年的一天,谢远泰忘记服药,大脑出血,紧急送往医院,几天几夜昏迷不醒。大家以为这个百折不挠的战士这次再也站不起来了,在床前失声痛哭。从昏迷中醒来的谢远泰自己倒是乐观:“呵!我这条命够硬,老天爷给我留了一条命,就是为了让我带领大家致富。”

由于身体虚弱,无力顾及公司,他的公司及研究机构还是破产倒闭了。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脑出血、中风导致他口齿表达不清,再也不方便给农民朋友们做培训指导。有人同情他,劝他功成身退。可强者的字典里哪有“退”字?只有“前进”!谢远泰用心制作了一套茶树菇接种、栽培、管理、烘烤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流程,无偿发放给村民群众。

老骥心怀千里志无须扬鞭自奋蹄

大病之后,谢远泰身体大不如前。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甚至比种菇之前更加困窘。面对困境,谢远泰淡然处之,面对政府提供的低保帮助,他也是摆手拒绝。“能吃饱饭就行,要求不高。”

要求不高的谢远泰却将所有的要求都放在了食用菌的研究上。拖着虚弱的身体,谢远泰在科研领域依然是收获满满,他将食用菌的品种由茶树菇拓展到羊肚菌、毛笋菇、虎奶菇、灵芝、鹿茸菇,将茶树菇菌种固体接种发展为液体接种。

2015年,他的“茶树菇液体菌种开发”项目获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并获得抚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6年,他申请了“蝙蝠蛾栽培北冬虫夏草技术”、“家蚕幼虫栽培北冬虫夏草技术”、“杂树蔸栽培茶树菇技术”、“蝙蝠蛾幼虫饲养病虫防治技术”等四项发明专利。其中有三项发明已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获得保藏号。

2016年,谢远泰带领弟弟组建了江西省利财食用菌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与1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书,引导贫困群众采取扶贫资金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公司生产经营和务工就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下湖村贫困户邓学兴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年过花甲的他不仅每年能在公司获得分红收益,夫妻俩还在公司务工,一年有5万元收入。

“真的要感谢谢总带领我种菇,又有分红保障,又有就业岗位。”公司成立当年,邓学兴家就顺利脱贫。

经他传授过技术的村民都富起来了,徒弟们大多当上了老板,而谢远泰仍清苦一生。可是日子再清苦,谢远泰帮起人来却十分大方。

2014年,水南圩乡张杨村凉山栋村小组贫困户廖诗详因房屋倒塌和儿子患病陷入困境,谢远泰为其捐助一万筒菌种,并登门传授技术。今年2月10日,他从省吃俭用存下的12800元中,拿出整整10000元,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款。

与菌菇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谢远泰,如今身体佝偻,腿脚蹒跚、口齿不清晰,可是那个梦想依然牵引着他奋战在食用菌研究的道路上。

“这条路,我不知道还能走多久,只有加倍努力,花更多时间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服务人民群众。”谢远泰说道。

当前,他正通过配方改良、菌种选育进行茶树菇有机无公害栽培;突破温度限制,将鹿茸菇工厂化智能生产转向自然栽培;深加工茶树菇、鹿茸菇等,目的是帮助村民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高经济效益。

“我敬佩师父,他用赤诚的大爱,书写着别样的精彩。”谢远泰的徒弟胡开林这样评价道。

是的,谢远泰根植于心的梦想已经开花结果,他用赤诚大爱扫除贫穷的阴影,他用智慧仁心打通致富的道路,改变家乡面貌。从不居功索取,甘守清贫淡泊,从青春到苍颜,谢远泰书写着脱贫攻坚的一段传奇。

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江西省道德模范、江西省劳动模范、江西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宏福大道2888号   邮编:330100

版权所有©中共hbs02红宝石线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