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属各单位:
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创新能力,加强学科、教学梯队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师培养体系,根据省师资培训中心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从优化教师队伍入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现实背景,以提高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执教能力、专业引领能力为重点,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研修载体,以做“德艺双馨”教师为奋斗目标,以“精细化管理”为保障,不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建立一支“素质好、肯钻研、讲奉献”的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学校育人品牌。
二、培训目标
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体系,充分挖掘青年教师的培养潜力,将学校发展、团队建设和个人前途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学校规划目标及各学科(专业)实际,明确方向,突出特色,形成团队,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结构优良、富有活力、勇于创新、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较强创新能力和高尚师德的教学科研骨干、领军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学名师和学术拔尖人才,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提供人才支持。
三、培训原则
立足学校实际,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薄弱”的培训原则,做到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配备整合化、不同主体个性化、培训过程规范化,按照学校统筹规划、按需培养、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性、系统性的培训活动,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课程、精选培训内容、开发培训资源。
四、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人事处将整合培训资源根据具体培训项目安排教师分阶段、分批次进行培训。
五、培训内容与计划
培训内容以专业培训为主,常规培训为辅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实施,专业培训模块由各分院根据侧重点不同、对象不同、培训阶段与地点不同分别制定新教师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实践工作能力养成计划、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教学名师打造计划。常规培训模块由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安排,主要采取打造教学工作坊、组织教学沙龙、特邀嘉宾讲座、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等形式开展。具体安排如下:
1.师德修养培训。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加强教师对当代教师职业、教师师德规范、教师职业素质的认识,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四有”好老师。
2.教学基础培训。面向新入职的教师进行“新教师培训”,通过人才培养定位的详细解说,同时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培训,规划教师的专业发展,克服职业压力和倦怠,了解当前时代背景下应用型大学的教师角色与挑战,让新教师更快进入角色,提升岗位胜任能力。
3.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面向从事教学工作1-3年年终考核等级合格及以上的教师进行基本教学能力、教研教改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中心,加强校内教研、科研与培训的有机结合,针对课程改革,针对学校实际,针对教学实际,针对个人实际进行重点培训,促进我校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逐步提高。
4.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面向从事教学工作3-5年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少于4周的培训,可分阶段。网络研修学时比例不超过30%(疫情警报未解除除外)。重点包括技术技能实训、专业教学法应用于实践、课程开发技术与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等专项内容。
5.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导师制)。面向从事教学工作1-3年、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骨干教师”,由各分院遴选确定若干名对应专业的教学名师担任导师,采取“师带徒”、“一对一”、“一对多”模式进行为期不少于16周的跟岗访学。重点开展备课、说课、教学演练,进行评课、研课、磨课训练,参与教研活动。
六、培训形式
在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和诊断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层次水平和专业类别确定培训项目类别和人数,采取集中面授、企业实践、网络研修、参与式培训等不同方式相结合,分层分类分级开展教师培训。
1.集中面授。聚焦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业理论与知识、先进技术、实际操作技能,推行理论讲授、案例学习、行动学习和实践操作等形式,可根据不同教师需求设立专项培训模块课程。
2.企业实践。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学校将定期组织部分专业教师深入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与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学习,积累实践教学经验。
3.网络研修。设置工匠精神教育、“双创”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论、专业基础知识,优选课程资源供教师学习,研修重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专家引领、交流研讨、成果展示,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4.参与式培训。新教师培训主要采用参与式的教学工作坊形式,使新教师通过“做中学”来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主动学习策略。教师成长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人自主发展的理念、 充分发展的意识、持续发展的精神和特色发展的追求等四个方面。教师成长是一个既要“育人”又要“育己”的漫长学习过程,“育人”是教师的职业天职,“育己”则是个人的自主发展。辅助教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七、培训项目与实施
1.校本培训。主要包括新教师培训、助教培训、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项目,分校、院两级进行培训,以“系统化培训+专题培训”模块分阶段实施,“系统化培训”模块以公共基础部分内容为主,由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安排,“专题培训”模块以专业、岗位内容为主,由各学院、有关部门对教师岗、辅导员岗、行政管理岗分类别确定培训内容并组织实施。
2.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主要包括岗前培训、思政岗培、全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处级干部培训、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及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其他项目培训。
3.访学进修。选派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中西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
4.企业实践。选派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基地驻点学习,周期为3个月(可累计)。
5.重点培育(外派学习)。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在汇总各分院对课程改革,学校实际,教学实际,教师个人实际等诊断情况及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重点培育,挖掘培训项目,组织教师外派学习。
6.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青年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或培训取得与本专业实际教学工作相关的非教师系列初级及以上职称或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学校在职称晋升及教师待遇上给予相应政策倾斜。
7.学历提升。培养自有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对攻读博士学历(位)的教师学校按相关文件予以资助。
八、培训评估与反馈
1.成立“培训监督和评估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分管人事工作的校领导兼任,副主任由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兼任,委员会负责对教师参加培训的考勤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2.教学研究与评估。教师发展中心将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展系统的研究与质量诊断;为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及提供个性化的帮助。
3.评价与考核。项目承担单位要加强对参训教师的考核评价,明确培训成果要求和数量,重视参训学员课程教学资源、作品、讲课视频等物化成果考核。网络研修内容要纳入结业考核范围,记录培训学时,确保真学、有效。
4.问卷调查。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发放调查问卷,教师对培训项目模块设计及安排满意度进行打分,了解教师对此次培训的评价意见及建议,有效促进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职能作用的发挥。
九、培训费用预算
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培训项目所需费用从该经费中支出。
附件:hbs02红宝石线路2021年度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安排表
hbs02红宝石线路
2021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