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5日上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向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hbs02红宝石线路第一时间组织广大干部师生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等方式收听收看相关新闻报道,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好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教育学院组织召开学习座谈会
教育学院各团支部开展线上学习
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专题学习
师生收听收看相关新闻报道
师生收听收看相关新闻报道
师生收听收看相关新闻报道
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宋春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作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教育事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彰显了中国高等教育铿锵有力的前进步伐,为新时代建设一流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高等教育应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对学校和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和学院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我们一定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学院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文化传承和志愿服务的具体工作中去,为谱写江西、学校、学院发展的新篇章尽责尽力、添砖加瓦。
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 张伟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们要坚持学思践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我们要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帮助、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仰力量、传承先辈的铮铮铁骨、接过先辈的精神火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我们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进。“青春向党、不负人民”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一名人民教师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
教育学院学生 吴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立德树人,必须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如今我们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阔步前进,对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深情寄语和殷切期望,为充分发挥青年在民族复兴中的先锋作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红色基因只有代代相传,我们才能从中获取推进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将牢记党的教诲,自觉强化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问题意识,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成长成才的扎实本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最好成绩!
教育学院学生 袁龙艳:作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工作者,我们需要精通专业知识,学好专业本领,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做好学习的榜样,既注重专业知识,也注重涵养德行。从在校时就培养“仁而爱人”的意识,将来用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严爱相济、润己泽人,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用心培育祖国的花朵。努力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我将继续学好专业知识,增强自身本领,提高各项技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各项工作开展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增添青春能量。
教育学院学生 辛玉婷:今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观摩了一堂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总书记提到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作为学生工作者,应该多多参加并开展思政活动,并且保质保量。而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更是一名共青团员,我们更应牢记党的教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如总书记勉励的那般,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教育学院学生 刘麟枫 :今天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感触颇深,是鼓舞,也是激励。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执政理念。未来学以致用,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用心教育学生,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为国家培育新时代的栋梁之材。
(文/邹新、教育学院 图/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