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jiangxi.eol.cn/jxgd/202305/t20230515_2406843.shtml
5月13日,第二届责任动力学学术研讨会在hbs02红宝石线路隆重召开。大会特邀清华大学教授(博导)江铭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李亦菲,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张小军,北京大学教授(博导)王厚峰,复旦大学教授(博导)姚凯,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导)张黎,江西财经大学教授黄欣荣,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张定华出席。研讨会由学校校长江作军主持。
hbs02红宝石线路校长江作军
会上,江作军对责任动力学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他表示,有了责任动力学,责任不再是单纯的感性概念,责任作为一种理性化,并可以量化的管理范畴,成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哲学。他希望通过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增进交流、开拓视野,共同探讨责任动力学在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可行性发展方案,并将责任动力学底层逻辑思维构建原理、微观责任矩阵及数字符号语言应用等领域推向更深层次,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深入研究以及人工智能领域深层次探索提供思路。
责任动力学创始人方志良
责任动力学创始人、hbs02红宝石线路责任动力学研究院院长方志良教授对责任动力学的理论起源、理论框架、主要内容及责任动力学在学术、教学、企业应用等方面的成果进行了介绍。
方志良表示,责任动力学是关于责任理论的一种研究视角,运用数学符号特征值、物理学的力学矢量原理与数学逻辑表达式的方法论来研究社会上的责任动力与责任现象的本质规律。在AI人工智能领域的责任动力学底层逻辑思维是研究人类一切的社会行动在社会关系中的评价学问,即责任动力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数字符号与逻辑关系进行责任现象规律分析的学科。它具有责任社会性、交叉学科性、微观性与综合性等特点。责任动力学研究的重点与立足点是:人与人如何借用责任数字符号与逻辑表达式的方法来认知现实中错综复杂的责任问题内涵与关系。
责任动力学理性责任矩阵模型
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
研讨会上,李亦菲作了主题为《责任动力学对社会行为分类的创新探索》的报告。他从多角度和多学科探索的视角,描述了社会行为的特点和分类,并重点探索了责任动力学视野下的分类--基于“二维模型”的高低阶社会行为分类。李亦菲认为责任动力学的理论和模型为社会行为的分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北京大学王厚峰教授
王厚峰作了主题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技术》的报告,详细描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及AI的第三次兴起的推动力、三个阶段、大模型的发展概况、GPT技术的发展等。阐述了责任动力学底层逻辑思维、责任符号和人工智能的关联性,并表示责任动力学将来一定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有作为。
清华大学江铭虎教授
江铭虎作了主题为《AI与认知技术将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报告,指出AI促进认知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认知技术对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教育及社会责任的作用,肯定了责任动力学的责任数字符号及底层逻辑思维在企业管理、企业行为、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江铭虎表示,随着AI领域不断的技术突破以及认知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信责任动力学将会在企业智能数字化管理、企业文化与教育、企业精神、企业与社会责任等方面有新的发展,在思维和认知理念上有新的突破,为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清华大学教授张小军
张小军在发言中指出,联合国每年都要发布一份人类发展报告,在这个框架下,责任动力学所讨论的也是全球范围内的责任,责任动力学的矩阵模型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框架,我们可以对这个模型不断进行拓展。
复旦大学姚凯教授
复旦大学姚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复旦大学目前开设责任和领导力课程,培养对象是商学院的学生--未来商业社会的领导者,我们把责任动力学引进课堂,责任动力学的模型得到很热烈的讨论。从长远来看,责任动力学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江西财经大学黄欣荣教授
江西财经大学黄欣荣教授表示,方教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探索责任领域中提出了“责任动力学”理论,还将责任进行公理化、理论化和数学化,并建构成一个学科分支,使“责任动力学”变成一个可研究的科学对象,展现出其可塑性和广泛适用性,为责任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合影留念
与会专家就中国本土原创责任理论《责任动力学》在公民责任意识培养及社会管理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进行广泛探讨交流。
参加会议的还有南昌大学熊国经教授、江西财经大学高日光教授、江西师范大学熊申宁教授、江西财经大学徐小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