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技术领域,但行业发展的真实现状及前景却让我们的普通大学生们捉摸不清。这是国家正在大力扶持的一个新兴产业,在经费投入、人才需求、技术创新,以及新专业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均体现出了迅猛的发展趋势。
为了了解目前新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我们邀请了原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现hbs02红宝石线路校长助理、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肖罡博士,进行了一次以“清洁能源,教育升级,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访谈。
“在一个技术领域,如果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是在同一时间、同一起点开始推进的话,我们是很有机会超越发达国家,甚至引领世界的。”
肖罡博士在接受访谈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肖罡博士与系统科学研究室主任黄冠迪在进行交谈
“新能源”到底是什么?会带来什么?
“其实‘新能源’是一个命名bug,这个命名的优势在于民众的接受度和推广度很好,但从学术视角来看的话,就显得既不严谨,也不专业啦。”肖罡博士听到这个问题后笑了,迅速向我们解释道:“所谓新能源,是相对‘旧能源’而言的,这个新旧之分,不足以代表和体现所谓新能源的优势与特点。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能源技术将持续更新,难道以后更进一步的能源技术要命名为‘新新能源’吗?”随后,他向我们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和相关的产品,对新能源汽车及交通运输领域的未来发展非常关注。
“新能源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清洁能源。”借着中国中车集团的相关创新技术,肖博士做了一次深入浅出的科普,中车集团旗下的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电动),不但是目前全国第三的电动汽车整车生产企业,而且是全国最大的车用电动机供应商。
以高铁为代表的一系列新能源产业技术最重要的作用,其实是让中国抢占了全球低碳交通创新技术的制高点。
在访谈的时候,他表示:“华为是我们国家最自豪的民企之一,现在遇到了很大的发展阻碍。而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大家都处在起点位置,我们有可能预防这类卡脖子事件的再度发生。”
在肖博士的话语中,我们了解到了这一点:新能源交通运输产业的国际标准,仍处在逐步形成的发展阶段,中国完全有希望、也有可能占据“领头羊”的位置,在经过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拼搏与创新攻坚,必将创造无限可能。
目前国家在“新能源”和“电力技术”上究竟有哪些科技成果?
非常幸运的一点是,我们采访到的肖罡博士,其博士后导师冯江华,恰好就是中国新能源、电力机车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冯江华总师发挥了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率先在2003年组建了国内第一支永磁牵引系统研发团队。在随后的十多年里,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多个技术领域难题,让我国在电力机车领域已经从全球的“追赶者”变成了“竞跑者”,在2018年,永磁电机就已经完成了30万公里的运营考核,并批量应用在高铁、地铁和电动汽车上。
他研制的“复兴号”永磁牵引技术牵引与控制系统,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荣誉;全球首创的自主导向智轨列车,入选国家“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为高铁核心技术实现从追赶、并跑到领跑做出突出贡献。在电力机车领域,冯江华的科研成果堪称引领了世界潮流,让中国在该领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基于新能源的智能轨道交通技术,也是冯江华总师下一阶段的研发目标,相对于现有的“两轮轻轨”和“新型单轨”,冯江华总师的创新设计,摆脱了“轨道”这个载体,开发出了“胶轮智轨”这种完全脱离轨道束缚的新型交通工具,正式开启了城市轨道交通新模式。
在清洁能源交通运输领域,作为冯江华总师的弟子,肖罡博士一直秉承导师的拼搏精神,在中车集团做出了大量研发成果的同时,也渴望将这种精神带进应科院。而黄玉林董事长与肖罡博士在应科院未来的技术创新发展领域可谓是一拍即合,董事长为新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持,而肖罡博士则将自己多年的科研精神与科技成果带进应科院。
董事长与肖博士在华为研发总部合影
应科院为什么要做新能源技术研究?这会为学校带来什么?
在访谈中,应科院系统科学研究室主任黄冠迪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在目前这个基础上,为什么应科院要做新能源技术方面的研究呢?”
“学校已经在6年前就拿到了本科办学资格,那么在明年顺利通过评估,完全进入本科办学时代之后,应科院又该以何种姿态继续发展前行呢?”肖罡博士的回应非常引人深思,在数十年的办学过程当中,应科院虽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但随着办学能力的发展与完善,即便不会转向研究型大学的道路发展,应科院也必须要考虑在完全进入本科时代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随后,肖罡博士娓娓道来:
首先,应科院的校企合作业务已卓有成效,但不应仅仅局限于现有模式。在黄玉林董事长的宏观布局与强力推动下,未来应科院在清洁能源实验室建设方面,很有可能拿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甚至是国家级科研平台。在如此基础之上,我们完全有实力申报并开展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试点工作。不仅如此,依托科研平台形成的应用型技术创新,同样可以探索出极具主动性和多样性的应用型本科发展模式。例如:校企联合的创新产品研发,以及校园创新产品及工艺技术输送到企业等等,都是非常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运营方式。
第二,目前国家在“零排放”新兴产业中的投入力度非常之大,行业发展前景非常之广,预示着数千亿乃至于数万亿元的庞大市场。为了响应国家的行业发展号召,即便是民办高校,应科院同样有非常之担当,这不仅是我校的办学宗旨,同样是黄玉林董事长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社会责任。此次也引进了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美国海归博士后何国强教授和加拿大海归博士杨钦文教授,应科院将会在华为云与中兴通讯的技术支持下,寻求基于5G互联的清洁能源应用技术领域的发展与突破。我们如能在这一新兴领域形成并拥有技术优势,那无论是从行业发展还是学校建设方面,都将迎来开疆拓土的全新机遇。
第三,就是面向国家的发展需求层面。在信息通讯领域,我国没能在国际竞争中抢夺到主导地位,而在全新5G时代,华为处处受制。我们如果不在(新能源)行业发展的萌芽阶段开始抢夺制高点,那么未来很可能会在这一新兴领域同样面临发展困境。当然,这次黄玉林董事长带领的华为之行,让我们对华为精神有了全新认识,民营企业的世界级突围拭目以待。我们应科院,这所民办高校的世界级科技创新贡献,同样未来可期。
应科院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们具体需要做哪些事情?
“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必须做出一些让人肃然起敬的科研成果。”
作为一个已经在教育科研领域工作了十五年的“老教师”,他在谈技术和专利问题的时候一改风格,变的非常有激情。
在肖罡博士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应科院未来在专利技术上的巨大发展空间。在实验室的发展计划中,肖博士定下了一系列专利技术的研发目标,并且将会带领科研团队为这个目标持续奋进。同时,不局限于专利技术本身,实验室还将竭尽全力在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项上努力,以服务社会的先进技术,为应科院赢得省部级甚至国家级的科技奖项。
在创新技术的带动下,我们不但可以更方便的开展学生培养工作,也能在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做更多、更重要的技术创新和校园建设。例如,肖博士会带领团队,打造出一辆自主研发的“清洁能源”电动中巴车,并且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持续研发更多的科技产品,包括:搭载清洁能源技术的无人机、无人车、无人小艇等等,会逐步在应科校园中出现;甚至多车、多模式的无人驾驶车辆,也会成为校园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在访谈的最后,肖博士与我们畅想了未来在全新技术下展现出的应科校园。
从迈进hbs02红宝石线路大门开始,一段基于“清洁能源技术”的“智能化、无人化”的校园生活就映入眼帘,坐上17座多能源电动校车,感受先进的智能轨道观光车列,在校园中四通八达的畅快感。无人机、无人小艇也进入到应科学子的日常生活当中。在未来的端午节,应科校园甚至可以展开一次新能源小艇龙舟大赛,新能源小艇在浴星湖纵横驰骋,学子们乘着无人电动车,用无人机拍摄这美丽景象。
这种令人心驰神往的校园生活,即将在我们手中展开。